中國人是最擅長以吃來表達紀念的。所以許多節日都與特定的食物結下不解之緣。譬如中秋節吃月餅,元宵節吃湯元,端午節吃粽子,甚至最個人化的節日,過生日,也要吃一碗長壽面。中國人是最有口福的民族,中國的烹調舉世聞名,也只有中國人才敢于將飲食上升到文化的境界并以本民族得天獨厚的飲食文化為驕傲。隨便舉個例子:一只小巧的粽子,也能包容豐厚的文化積淀,這種說法一點也不夸張。
現在再不用我們去親手包粽子了,每逢端午節,商店里有廠家生產的粽子出售,估計目前尚是手工制作,但我擔心某一天,粽子也會出現在機器的流水線上。工業社會,一切都簡化了,包括人類的紀念。人也變得懶了。我們漸漸遺忘掉包粽子的方法。不信你去問問處于學齡的少年,他們會疊紙飛機、玩電腦游戲,但肯定不知道怎樣包一只有棱有角的粽子。
我們小時候可不是這樣的。端午節前幾天,就買來了新鮮的葦葉,漂洗在大水盆里,然后一家人圍坐在盆邊熱熱鬧鬧地包粽子,這幅景象本身就充滿節日的氣氛。把挺括的葦葉卷成尖筒,填塞進淘洗過的雪白的糯米,然后再包成元寶狀,用細麻繩捆扎,一只沉甸甸的粽子就誕生在掌心。在水鍋里煮一串,滿屋都洋溢著葦葉那無法言喻的清香。可以說吃粽子真正的樂趣,有一半已提前兌現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那是一個清貧的時代,葦葉用過一次,還舍不得丟棄,繼續放回水盆里漂洗,以便包下一輪,直至破布般顏色發黃、不再有任何植物的香氣。煮一鍋粽子,只有少數幾只里面摻有赤豆、紅棗或火腿,于是挑撿起來便帶有抽簽的性質,增添了幾分檢測運氣的失落或驚喜。
吃粽子一把小剪刀是必不可少的,專門用來剪斷捆扎粽子的繩結。多少年后我才詩化地聯想到,這不失為心靈的節日的剪彩。也直到今天我才意識到那時候的富有,那份單純的快樂、簡易的幸福感是不可復得了。
今天參加一個宴會,奉送的小吃中包括一只粽子,擱在白瓷盤里,煞是好看。我解開吃下后忽然發現了什么,頓時有點倒胃口:這棕子居然是用白色細塑料繩捆扎的(是我們日常捆書或箱包常用的)。我的味覺里頓時充滿了塑料的味道、工業社會的氣息。你能說這根細塑料繩不是大煞風景嗎?
后來留心觀察,發覺商店里出售的粽子很多都是這樣。對塑料繩捆扎的粽子,我拒絕食用。也許我是過于敏感了(并不見得真有一股怪味,這只是某種心理作用),或過于挑剔了(現在到哪里去找那種土里土氣的油麻線呢),但我不愿敗壞對粽子的印象那簡直堪稱平民塑造的經典。或者說得更夸張點,縱然時代變遷,我力圖維護粽子的傳統與尊嚴。這是一個不容原諒的敗筆:被濫用的塑料繩與鄉野氣十足的葦葉是不諧調的,正如在電腦上寫詩,我也同樣地感到別扭。
成都利豐物業有限公司 © 版權所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蜀ICP備14024379號-1 | 技術支持:明騰網絡
Copyright ? 014 成都利豐物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